柴之萍怒气勃勃的挂了电话,黑着脸对身边的宋云花说道:“让你助理订机票,我们明天飞燕京!”
刚才给她打电话的,是一位内地娱乐圈的朋友,因为昨天燕京圈子里传出来的小道消息,说是新历杨幂插手了开心麻花新剧的角色安排;
作为最早和内地影视公司合作的柴之萍来说,如何把旗下的艺人推向大陆,
是她的首要问题;
因为她深知,弯弯电影受限于投资和眼界,一般只有小成本的电影比较好看,拍大场面或者动作戏搞不过香港导演,拍喜剧又没有内地导演接地气,拍小成本内核又总想夹点私货,
自然没人爱给台湾导演投资;
弯弯演员也就缺了很多机会;
市场,技术,资本,
人才基本都在大陆,港台艺人真的有事业心的,肯定会来大陆发展,毕竟同文同种。
湾湾的比如,蔡康勇、大小s、阿雅、吴宗宪、罗大师、天廷晏、明道、陈乔恩、hold住姐、郭碧婷等等。
香港的,比如钟汉粱、王家迩、陈伟庭、谢俊豪等。
他们大都曾吃到过十年前港台艺人北上的红利,在大陆有人脉,有人气,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当港台娱乐文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就立刻将事业转向大陆,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比如蔡康永的《奇葩说》,阿雅《奇遇人生》《很高兴认识你》,
这些都是高分综艺。
凭借自身的能力,大陆的市场,以及较高的口碑,他们这些人的事业峰值再持续个五六年是不出意外的。
既然这样,
他们干嘛不深耕内地市场?
而没什么事业心的,其实也就无所谓了,能守住当地的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
比如香港的马国明,来内地拍戏,拍完戏以后就到香港说内地演员耍大牌,这……以后大陆的剧组谁还敢找他拍戏?
当然,人家兴许是说的真的,毕竟大陆很多老艺人也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太爱攀比,什么你有个大保姆车,我有俩,你有两个助理,我有十个。
但这肯定是不像往内地发展的,因为情商实在太低,人家老艺人,本身在大陆有自己的基本盘,
而且有地位,有能力,说白了,人家有资格批判现在的大陆娱乐圈,但马国明有什么?
他在tvb能排得上号吗?
反过来看另外几个,比如林锋,比如黄宗则,那是真会做人,本来人家在大陆就有好朋友,有人脉关系,还有一定的人气,
参加各种访谈和综艺,对大陆也是各种夸,不说大陆人对他们感观很好,就说资本、制片商,都也敢用他们啊,所以黄宗泽在大陆的市场越做越大,只要他愿意把事业重心放到大陆,起码资源是不会少的。
还有最明显的,就是电影屏幕数量一直在增长,票房逐年增长,三四线小城镇的观影人数已渐渐超过大城市,这就是市场啊!
技术上,娱乐文化肯定是要跟技术息息相关的,几年前,国内的3d动画大概就是《蓝猫淘气三千问》那种,
而那个年代,皮克斯已经能做出各种超赞的电影动画了,比如《超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等;
而现在,国产动画《摇滚藏獒》、《大鱼》也相继上映,先不提市场的受众度怎么样,但电影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在国际上排到中上了,单从材质、灯光、渲染等层面上来看,不弱于好莱坞普通动画电影了。
内地市场培养了人才,人才积累了技术,反过来,技术总归会反哺到产品本身,随着逐步提高技术积累,未来国内的娱乐文化一定是越来越强的。
港台有这种技术和人才吗?
没有!
这还是技术层面上的,真正拍电影、电视、综艺节目,摄影、灯光、舞台、服装、化妆、道具、文案、宣发、剪辑、后期、编曲、音效等幕后人员更多,从业者何止以万记?
港台那种小地方怎么可能培养出那么多人?
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的。
资金上就更不用说了,港台资金都北上了,我们这还能吸引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港台在这方面更是不能比了,简直就是蚊子跟大象的类比。
说实话,内地根本就不缺艺人,想要进入娱乐圈的少男少女们何止以万记?
优秀的演员、歌手、艺人多了去了;
而那些港台的艺人为什么北上呢?
对于早有人脉关系的人来说,人家就是为了事业,还能让他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对于没有什么人脉关系的人来说,这个市场足够大,只要混出来一点名堂,那就是大把大把的钞票,人不能跟钱过不去不是?
而且对于真的热爱演戏的艺人来说,如今内地的剧本和服化道绝对比港台要好。
香港方面因为只有一家电视台,所以大部分类型的剧本在前几十年就已经拍光了,古装的宫廷戏,民国的战争,现代的商战、讽刺社会现象,
猎奇一点的僵尸、穿越,你能说出来的tvb都拍了。
但是没拍过未来科技啊?
因为tvb出不起这个钱。
况且,主要观众又是家庭主妇,你总不能给她们播星球大战吧。
那服化道呢?
香港人都自嘲了。
同一间大衣,在五部戏的女主身上都出现过。
tvb还真是持家有道呢;
不过女主演心里也不知道有多苦就是了。
重复的片场;
香港地方小,能谅解。
所以同一个外景,能拍幽会、私奔、打仗、抢太子、皇帝和妃子嬉戏、逃亡、谋杀,等等的场景。
够节俭吧?
于是你会发现十年了,香港变化最小的地方就是片场。
如果有新的场景,那就是横店。
那你们想想看,演员还能笑出来吗?
再看看湾湾,主攻爱情戏,另类一点的有打斗玄幻类的,但一定有爱情戏在里面。
不拍爱情戏是会shi掉的湾湾编剧。
所以大家只看经典的那几部,至于最近有什么剧,怕是没人能举上几个例子。
于是乎港台艺人表示:笑不出来;相比之下,横店还有别的地方的影城简直是港台演员的梦想。
那该怎么挑,很明显了。
宋云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柴之萍如此气愤,依言出去安排助理买机票;
“柴总,还需要通知谁吗?”
“不用,你和我去就行了,云华,你也知道,公司正在想办法为你拿到大陆一部电影的女主角,刚才就是我朋友来的电话,事情有了变化,说不定我们这次过去会碰上内地实力最雄厚的哪家公司,你要有个心理准备,必要的时候,可能要私下接触某些人。”
宋云华懵了一下,既然知道对方实力雄厚,那为什么还要虎口拔牙呢?
是,为了事业,她能够接受一炮而红,目光向下的看了眼自己豆芽般的身材,本钱不够啊!
她也知道如今的弯弯完全没有和内地娱乐圈抗衡的实力了,唯一的优势,或许就是公司愿意花钱捧她,而且老板在内地还有一定的人脉;
但是想要火,你得有作品或者有流量啊。
港台现在哪有这个条件?
资本都跑到大陆来了,想尽一切办法往大陆影视剧里塞人,典型的比如早期的陈伟庭、文咏珊,关键问题是正剧不好塞,塞进一堆烂剧里面,也火不起来啊。
以前70、80、90后靠着情怀,让一些港台艺人没什么作品也能在内地综艺里混的风生水起。
现在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主要收视群体都是90后,也不是看着港台艺人的影视剧长大的,没有情怀,带不起点击率和收视率,资本慢慢也就放弃了,;
你要是请周杰伦、张学友、林青霞、张曼玉、梁朝伟这种级别的,70、80、90能把点击率收视率给你冲爆了。
可这些曾经艺人中的天花板,不论是从逼格上来说或者从身价上还是年级资历来说,都不愿意放低姿态跑综艺里面去耍宝扯淡恰烂饭;
再加上内地娱乐圈新人辈出,吃烂饭都不能一次吃个饱了。
资本不再投资,不再推捧港台新人,老人曝光率、作品逐年减少,自然也就越来越少见到港台人的身影。
其实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港台艺人和一些小的影视公司正是因为没有机会参加内地的影视作品。
反倒回归初心,踏踏实实的开始拍一些高质量剧集。
看看咱们自己,虽然都是靠偶像剧吃烂饭,但也比内娱的吃相好看;
而tvb还没重新立起来,但是也有回暖的现象。
虽然还不如台剧,但是作品质量逐渐开始回升,估计也是在认真的探路中。
这样不挺好的吗?
两岸三地资本都在内地集体恰烂饭,把曾经3年内能连续拍出《大明王朝1566》、《武林外传》、《士兵突击》、《亮剑》、《狄仁杰》、《贞观之治》、《大宋提刑官》、《天道》、《暗算》、《家有儿女》等等几十部8分以上甚至好几部9分神剧的内地影视圈搅成了古偶粪坑圈。
艺人走的路线,本来就是商业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而经济体量又决定了商业社会,市场、人才的潜力和体量。
别的不说,就以粤语歌为例,这十几年来一直有人在探讨粤语歌为什么衰落了?
很多人把它归咎为人才的断层和缺失,还有曾经的金融危机、音乐技术的革新等多重原因。
比如张国荣、梅艳芳、罗文、黄沾等巨星和创作人逝世、曾经香港的流行音乐很多都是翻唱日本歌曲,
导致本地原创能力不足,金融危机的出现和技术变革导致音乐大环境的变化等等,这些原因可能都是因素之一,但却不是最核心的。
曾经香港也有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选秀节目,张国荣、陈百强、黄家驹、梅艳芳、吕方、张学友、李克勤等顶尖水准的歌手都是从各种音乐比赛或者选秀节目而出来的。
像《新秀歌唱大赛》,曾经在香港的出名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如今大陆的《我是歌手》。
从里面走出来的都有什么人呢?
梅艳芳、吕方,陈奕迅、杨千嬅、苏永康、许志安、草蜢、这些都是红极一时的歌手,靠的是什么?
是香港当年的经济体量,市场、人才,远非大陆可比拟。
看看这些年,参加新秀歌唱大赛的选手也非常非常多,但是,这些人现在去到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回响了。
“你也别丧气,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而且我和麻花的张总是有口头协议的,以前就和那一家子碰过一次,没想到这次又是她们,太过分了!”
一部电影的女主,还不值得孟轻舟出面协调,既然麻花这么执着,老孟也没其他心思了,坐等出手股份;
他不想玩,但幂幂有兴趣啊,知道老孟不管这事后,杨幂第二天在公司和王芷文密谋了半天,很快就从舆论开始着手了;
时机刚刚好,因为麻花的《羞羞的铁拳》正在热映,从上映的第一天开始就占据了单日票房冠军的宝座,已经蝉联了半个月的时间了;
电影由艾仑、马莉、沈滕等主演,以7000万的制作成本上映两周已经斩获了17亿的超高票房,截止目前,在2017年度票房排行榜位列第三位。
成本与票房的巨大比差,让人不禁感叹电影投资的魅力,两位主演沈滕和马莉也引起了不少影视公司的重视;
“沈滕、马莉分道扬镳?”
“麻花自斩臂膀,黄金搭档面临分拆,开拓市场一定要牺牲演员的前程?”
水军嘛,哪家娱乐公司都不缺,更何况幂幂还找了杨远恒这种资深人士帮忙,短短两天功夫,网上就充斥着为马莉叫屈的声音;
以至于柴之萍刚出机场,就被围上来的记者吓到了;
“你好柴总,我们是京华日报的,网上传闻因为你们公司的介入,导致麻花新剧换了女主,请问有这回事吗?”
也的说国家实力确实强大了,面对港台的老板们,内地不管是记者还是狗仔,都有不小的底气直来直去;
你哪弹丸之地还能封杀我不成?
“柴总,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柴之萍脸色黢黑,恼怒的想骂娘,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她心里有数,但来的这么突然也确实让她有些失了分寸;
“对不起,具体怎么回事我还不是很清楚,你们所说的换角,我也是刚刚得知!”
在助理的奋力拦截下,两人才有些狼狈的坐上了车
1091章 不是圈钱的时候了
流量派的出现给影视圈造成的最大困扰是什么?
无休无止的资源抢夺以及无法扼制的同行对立;
每年国内能进院线的电影也就那么多,剧本好坏暂且不提,在不少演员心中,大多数的时候,制作规模是他们挑选角色的第一衡量标准;
还有一点就是看导演;
《西红柿》啥都不占,但有两点优势,一是麻花前面的两部电影隐隐约约的有了自己的喜剧风格, 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二是背靠万重山,虽从明面上万重山并没有麻花的股份,但刘诗诗和杨幂的关系,人尽皆知;
要想捧艺人,除了打点好人脉,经纪人或者是公司还得要有能明辨剧本的能力;
国产电影不再是圈钱利器, 质量和口碑更显重要。
特别是今年的黄雷和蔡康勇都败走麦城, 让不少想要进场分一杯羹的艺人心里泛起了嘀咕。
黄雷老师今年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麻烦家族》, 演员阵容颇为亮眼:李立群、海清、孙莉和魏大勋等,有偶像也有实力派,演员知名度高。
主打家庭喜剧。
题材讨喜,具备了卖座的潜质。
黄雷在综艺节目中塑造的好爸爸、好丈夫和好老师形象可谓路人皆知。
他的粉丝群体年龄段分布比较广,加上女儿多多和老婆孙莉也经常出镜,他家算是国民家庭。
这对黄雷的导演头衔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另外黄雷早期还是文艺青年的形象,虽然这两年发福有点油腻,但才华还是有的。综合下来,电影票房的前景应该很好。
可是却票房和口碑双扑街,在院线挣扎了一周就下映了。
这样的电影放到2015年和2016年,内地影市大爆发的时候,票房过亿应该是很轻松的。可就是在今年,该片悄无声息的扑街了。
《麻烦家族》翻拍自日本电影,国内观众可谓是恶评如潮,豆瓣评分只有4.8。认为镜头如同电视剧、几乎照搬、不接地气、逻辑差等等。
可见观众注重影片质量和观影体验, 不再只看导演是谁谁谁就掏钱买票。
上映期间黄雷明显着急了, 微博发布千字长文来说明拍这部片的心路历程,归纳下来就是“我很用心的拍了,你们一定要来支持”。
另外一部是蔡康勇导演,小S、林志灵主演端午节上映的《吃吃的爱》
蔡康勇在两岸三地可谓长袖善舞,主持的工作做的很好,也广泛结交内地娱乐圈各方力量。《康熙来了》在内地网民当中很有知名度。
2016年节目的关停还引起了一阵惋惜。而且他自己也担任过好几部电影的编剧工作,是科班学电影出生的。
这部由他执导,小S主演的电影可以说是噱头十足,电影的宣传也一直拿小S和林志灵的“恶斗”做卖点,加上一众康熙熟脸综艺咖在里面露面,吸引了众多影迷的关注。
在宣传期的时候,这部电影几乎得到了大半个内地娱乐圈明星的微博转发宣传,可见蔡康勇的好人缘。
光看前期宣传,电影的卖相还是很不错的。
至少破亿应该不成问题,小S和蔡康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是把破亿作为目标。
结果呢?
自从5月27日上映,整个端午节假期都没到3000万票房。
同时观众口碑和影评人口碑都双双扑街。
如果是在前两年,这样具有“情怀”的电影不管质量如何,电影票房肯定不错。破亿几乎是基准线。
估计蔡康勇以及背后的投资方看重的就是这点,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该片虽然赶上了端午假期,票房却没有享受到假期加持,破3000万估计还可以磨一下, 但是过亿基本无望了。
以上两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但是前两年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少“以小博大”的电影,卖卖情怀、卖卖人气,大家就会掏钱进电影院。
但是到了今年,感觉这个路数越来越不好用了。
是观众变得理性了吗?还是说剔除了大规模票补以后,大家对自己的钱包越捂越紧了?电影市场的泡沫也被挤破了?
钟丽妨认为这是好事,是国内观众观影水平和习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市场上有好片肯定有烂片。
观众会理性选择自己要看的片子,口碑和质量是其中重要的参考指标。
如果想要更高的票房,电影制作方和投资方就要加大投入到电影本身,而不是卖“小鲜肉”卖“IP”卖“情怀”。
电影拍的好看,看的人就多,电影拍的不好看,营销再厉害也不行。
观众会用自己的脚投票,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来就来呗,柴之萍还能咬我一口?”
杨幂和王芷文在钟丽妨办公室商议麻花的股份怎么处理,助理给她发了微信,说是弯弯的柴之萍来了燕京;
“呵呵,不理她,麻花的张辰给我打了电话,说的不清不楚,我也没戳穿他,就按轻舟的想法来,让他再蹦跶几天,《西红柿》拍完,咱拍屁股走人!”
钟丽妨自从得知麻花打算撇下万重山自己玩以后,心里就给他们判了极刑,嘴里自然没有好话;
王芷文点点头,她接手新历传媒之后,很少和港台的圈子接触,所以对这些事除了不了解,还有些厌烦;
新历的上市申请已经通过了,未来三个月是静默期,她和杨幂都不能胡乱说话,很多事,只能拜托万重山出面处理;
“钟姐,那马莉这事就麻烦你了。”
“有什么麻烦,我也不会出面的,让周芸去处理就算给柴之萍面子了,还想咋的,真要翻脸,我们还能吃亏不成?”
这确实是一句笑话;
而柴之萍见到张辰的第一句话就让跟在她身后宋云华吓了一跳;
“张总,你们公司就是这么办事的?怎么会出这么大的岔子,亏得我还打算让投资人多给《西红柿》点的预算呢。”
张辰对她的话显然也是听听而已,不过人家说的也没错,马莉的事,错在他们;
“柴总,你先别急,具体什么情况还不好说,到目前为止,还没人提出换角色的事,我们别乱了阵脚,你说是吧?”
“怎么可能不急,消息都传到弯弯了,还能有假,我朋友都告诉我了,是杨幂吧?”
麻花的前两部电影让投资人收获了极大的投资回报,使得张辰有了不小的膨胀,思维也渐渐靠近了当下的影视制作常态;
搞噱头、请流量、抄段子;
过去的几年,中国电影走的道路是“IP+鲜肉+资本”,然后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
但从17年的下半年开始,鲜肉电影没人信了,票房差,其实是这个模式坏了。
之前,是中国只有这个模式的电影赚钱,而且赚钱快。
你看《爸爸去哪儿》、《小时代》都是赚一笔快钱就走,给鲜肉大量的片酬,精准面对粉丝群体。
然而好的国产电影票房差,早就不仅仅是2017年的事了。
“神演技”的《万箭穿心》,最终票房不到300万,简直嘲讽。
一个电影的票房,不如制片费用也就算了,居然还不如小鲜肉片酬的一个零头。
《绣春刀》8000万左右,照样拍出来人家不爱看。
《大明劫》放在今天来看,其实和《血战钢锯岭》有点像,制作良心、内核充实,宣发漫天,结果有人来看吗?照样败得一塌糊涂。更不要说纯文艺片《钢的琴》、《百鸟朝凤》了。
对市场敏感的导演心里清楚,与其费力不讨好拍一个所谓质量上乘的电影,不如拍个粉丝爱看的电影,不叫好但叫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在这种基础上,国产片大量出了周期短、见效快、无内涵的所谓“商业片”(其实也就是粉丝电影),这种电影明摆着就是圈钱的,艺术品味、作品质量放一边,先保证能让电影资方安全着陆再说。
2017国产电影的票房为什么差,就是因为这个模式已经基本宣告失败了。
而这种圈钱模式,曾几何时是票房的一记伟哥,不断刷新记录。
现在风口一停,钱捞不到,猪掉下来了。
而国产良心电影,从来就是票房表现很差的,不仅仅是2017年。
2017年国产电影差,只是告诉我们票房主力军的卖粉卖颜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好比沪指高涨,只有漂亮50涨,中小盘一直不涨,良好业绩的公司股票还一直阴跌,市场上还有谁会去做好公司?
现在大盘跌了,优良业绩公司虽然还跌着,但是肯定有导演要走、会走这条路。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电影票房差的现在,简直是太好不过。
今后,中国电影要么重走这个模式,要么走出新的一条靠实力带动票房的新路,要么就这么好死不死被国外碾压。
战狼2之后,总是有人不断鼓吹国产电影赶超好莱坞,大哥,醒醒!
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每年能和好莱坞大片抗衡的电影数量不够;
每年中国引进片大概是80部左右,2016年创下新高是95部,其中分账大片是20+14部,其它是买断批片,这里面好莱坞电影数量大概是50-60部,真正具有绝对票房号召力的大片大约是20-30部左右。
中国电影每年能够和这30部大片相当的,注意,是相当,就是在话题度啊,观众期待度啊,等等各个方面能够勉强达到好莱坞大片票房号召力的电影,也就是10部多一点。
满足这些条件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导演、高投资、大IP,一看就知道卖相好。
就是《美人鱼》、《捉妖记》和西游、盗墓题材这些国产特效大片,和《港囧》、《全世界》这样的超级IP。
这些国产片的年度种子选手,都出现在那个档期呢?
它们统统分布在每年的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这个格局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
话说,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概到2007年左右,只有年底贺岁档有一两部值得一看的电影,那会,无论是国师的《英雄》还是冯小刚的贺岁片,都是集中在这个时期放映,后来呢,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先是暑期档出来了,包括吴宇森的两部《赤壁》等都放在了暑期档。
随后出现了中秋贺岁档,比如《画皮》就在这个档期。
春节档是最晚出现,一直到2013年《西游降魔》开辟出来的,现在倒是成了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档期了。
但是在2012年之前,其实每年整个上半年,国产片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就这个过程,也是国产片质量逐渐提高,值得去看一看的国产片数量提高以后,这才有今天这个局面。
目前每年春节之后的2月底、3月份开始,到暑期档到来之前的6月底和7月上旬,大概有4个半月的时间,没有任何够档次的国产片会选择这段时间上映。
这期间,会有3个小档期,一个是4月清明档、一个是5月五一档,国产中等成本的电影会扎堆选择在这两个时期上映。
另外一个是6月的端午档,然而6月一般是国产保护月之前好莱坞大片最疯狂的一个月,所以国产片在端午档出现的也不多。
在这俩档期有哪些值得一说的国产片,我们就一个个数数吧。
2011年的《关云长》你们肯定没印象了;
2012年的《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都是在4月24左右集中上映,这都是五一档。这几个票房都不怎么样;
2013年呢,出现了两个爆款,一个是《致青春》,一个是《北西》,分别是清明档和五一档,后来《北西2》也选择了五一档。
注意,2013年这两部爱情题材电影大卖,早就了后来持续2、3年的国产爱情题材兴起。也导致了小鲜肉的兴起。
2014年,还是五一档的《同桌的你》;
2015年,大黑马《战狼》出现在清明档。
2016年就是前面说的《北西2》,3月上映的《叶问3》;
2017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清明档是《嫌疑人》五一档是《拆弹专家》,但是票房都没有超过4亿。
相比起来,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连续4年,至少都有一部电影票房超过5亿,其中2013和2015出现了大黑马,2016的《北西2》也差不多有8亿。
无论如何,上半年都有一些国产片在票房上成功了,挽回了国产片的颜面。
今年如果不是战狼2和湄公河,国产电影又得丢人了!